老年人的运动与静养

文章来源:本站    发布时间:2014-01-15

老年人的运动与静养
来源 巫 放   发布时间: 2013-11-15   点击: 35

     老年体育运动实际上包含了运动和静养二个方面,它们互相依存、互相制约,也互相促进,“动如脱兔,静如处子”,古人的说法体现了两者缺一不可。  

老年人积极参与运动,有利于抗老防衰保健康。  

    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有句名言,“生命在于运动”。中国古语也说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。老年人祈盼生命之树常青,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去,参与了一些符合自身情况的锻炼项目,如:散步、太极拳剑,形体舞操及各项球类运动等,增进了健康,娱乐了身心,调节了精神,加强了人际交往,提高了生活质量,实现了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,这是明摆着的大好事。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心存疑虑,缩年缩脚,下面试举几例:  

    有人说“锻炼后没啥效果”。其实效果如何要看怎么样进行锻炼,比如是否明确并抓住运动项目的要领,事前事后有否做好准备与适度补益?倘若心不在意,做不到位,又怎能如愿以偿。  

    有人说“锻炼了反会生病”,这是有可能选择了强度太大,耗力太多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,或者长期片面地坚持了某种单一性的运动如爬楼梯,倒退走等,罔顾了科学性,以致过犹不及,适得其反。  

    还有人说“多锻炼加重病情”。老年人如果患了支气管炎仍冒着冬寒雾去打拳、跑步,或者是骨质疏松、关节病痛还熬着舞操不止,当然只会雪上加霜。老年人锻炼身体,务需遵从医嘱并且了解医学知识、  

   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规,但只要参加合理的运动与适度的锻炼,都可以增进健康,延长寿命。老年人通过体育活动,能够增强骨骼与肌肉的作用,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,调整器官的运行,优化新成代谢,减缓推迟机体功能的下降。总之,运动于抗衰老、保健康大有裨益。  

    老年人积极进行静养,同样有利于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。  

    运动为生命之源,静养离不开运动。静养中包含运动,静养的进行需要辅以运动,静养还须结合在运动之中,所以说到底,静养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。有效的静养也促进了运动的开展。  

    有人说静养即是静止,这是一种误解,世界万物,运动是绝对的,静止只是相对的。古代宗教界为企求长生不老或羽化成仙,提倡静坐修练,细察此中状态,实为静中有动。近代养生学家主张放松心情,依靠身心的休息,达到调节情绪、降低消耗、消除疲劳、增强体能的目的,其实是以静为主、以动为辅的做法。一些医学家也有按照治疗要求实施卧床休息的举措,但这只是在必要的时候,往往也是短期的。临床证明,假如能在静养中配合一定的运动,病人的康复效果一定会更加显著。  

    有人以为静养即是进补,这也是一种误解。首先应该指出:运动才是最好的补品。再就是进补也不能想当然、任意行,更不能被广告牵着鼻子走,否则不慎打乱了体内的平衡,必将自尝苦果。民间传说“药补不如食补”的谚语,这是很有道理的,其中关键在于饮食的调配与保洁。迷信于大吃补药、越贵越吃的做法不利于调养、保健,也容易吃亏上当。

    静养与道德素养、生活态度有着密切关系。孔子曾说:“仁者静,仁者寿”,点明了“仁”、“静”、“寿”的三者关系。“仁”是“静”与“寿”的核心内容,换句话说,倘若在静养中做到了“仁”,就能够实现长寿。“仁”在孔子心目中,一是“克已复礼”,意即要遵从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,二是“仁者爱人”,指出要与人为善,存有仁爱之心。孔子认为“大德……必得其寿”,明确指出怀德者定能延寿。庄子的观点与此相类,他创导了养生四法:即:“少私”,“寡欲”、“清静”、“豁达”可致“多寿”。孔子与庄子的学说相传之今,使许多老年人获益匪浅。  

    太极图上的阴阳鱼寓有动静互生共济的深义,动静要合理安排,劳逸需要妥善结合,文武之道一张一弛,不走极端,不于偏执,唯求辩证统一才能有益身心健康。